問:那些收益高到離譜的投資理財項目是真的嗎?
答:凡是自稱超高收益、穩賺不賠的投資理財基本都是騙局。近日,警方破獲了一起通過虛擬投資平臺實施電信詐騙的案件,不僅受害人達到數百人,涉案金額更是超千萬元。據了解,其操作手法就是利用交友軟件,由陌生“美女”主動陪聊天解悶,再介紹自己“在投”的投資平臺給受害人。受害人在前幾次試投時,可能會略有收獲,但隨后再投入數額較大的資金時,就會虧損慘重。
此前,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警示投資者說:“理財產品收益超過6%就要打問號了,超過8%就已經很危險了,超過10%,那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?!?/span>
問:什么才是正確的理財觀念?
投資理財切忌盲目跟風,也不能隨意輕信他人,更不能過分追求高收益。在理財前,要多看多研究,正確認知理財行為所蘊含的風險。對于“天天返利”“保本保收益”“收益可達20%以上”等誘惑性信息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。同時,在產品的挑選上,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的正規產品。
對普通人來說,可以優先考慮銀行定期存款、貨幣式基金等低風險投資品種,也可以選擇一些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。
問:最近銀行理財產品的變化較大,最新情況有哪些呢?
答:隨著《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》和《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》等監管文件陸續出臺,2018年被稱為資管元年。就銀行理財而言,簡單來說有三個主要變化,一是保本理財逐漸減少直至徹底退出歷史舞臺;二是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和種類將不斷增加,從近日多家上市銀行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報告中也可以看到,各家銀行都在積極推動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;三是未來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將不復存在。
隨著監管的規范,銀行理財產品在轉型后將迎來更大的拓展空間,也勢必能為不同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。在銀行理財產品選擇上,投資者一定要通過銀行等正規途徑購買,在購買過程中,也要了解清楚產品信息,避免“飛單”或“虛假理財”。